最新目录

黑龙江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城市化、商品经济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消费需求日益强烈,而在流行音乐走向繁荣的同时,流行音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也逐渐受到关注。黑龙江一批音乐院

我国城市化、商品经济与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消费需求日益强烈,而在流行音乐走向繁荣的同时,流行音乐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也逐渐受到关注。黑龙江一批音乐院校适时设置了流行音乐科系,有的普通高校也在艺术院系内设置了流行音乐专业。由于音乐院校历来从事严肃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教学与研究,因而其体制、管理办法、教学方式等,必然存在着某些不适合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之处,需要做出必要调整。

一、鉴赏与实践是培养流行音乐人才的重要举措

流行音乐鉴赏不是“听歌”,而是加深人们对流行音乐及其文化的感知和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实践中,比如打出节奏,随着音乐摇摆、唱歌、演奏乐器等;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流行音乐中各种现象的来龙去脉。需要注意的是,流行音乐的学习是开放的,需要学生去思考、查找资料,而不是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标准答案来。

正如古典音乐绝不只是理查德·克莱德曼或者《献给爱丽丝》,流行音乐也绝不只是周杰伦或者《牵挂你的人是我》。流行音乐波澜壮阔,它不仅包含非洲的节奏、欧洲的和声、西亚的音调、东方的韵律,更包含这个世界上无数普通人的心跳、拼搏、呐喊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眼前“流行音乐”的泡沫而去否定整个“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在于其允许并提倡每个人都进入音乐表演这个环节。流行音乐课程虽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中要鼓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唱、奏、演中进行鉴赏,这样更为有趣也更为有效。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唱奏练习作业以及文论作业,并在下一节课进行抽查和评价,保证水准。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这固然很好。但作为课堂,必须具有提升的作用,不能学生喜欢听什么就欣赏什么。对于学生普遍喜欢的作品,可以作为案例来分析其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等,以保证课堂效果。

在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中,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生命的异化和漠视使教育迷失了方向,离生命的原点越来越远,一个呼唤教育回归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已经到来。基于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理性探索,探讨生命性教育教学的理念、特点,并努力探索出一条生命性教学的实践之路。在流行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将主观喜好强加于学生身上,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不管学生是否适合学习,都要求学生必须学,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因材施教,自己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费劲,想换作品不敢说,使得学生只好逃课。低效教学的现状如何改变,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流行音乐人才培养可以融合实践与鉴赏,使学生逐步实现自我定位、自我认可、自我提高。流行音乐教学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以及信念,流行音乐教学应当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的教学。因此,黑龙江普通高校流行音乐人才的评价应该实现综合化,设置多种评估考量体系,通过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来对人才进行评价。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特质是提升音乐人才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

流行音乐,并不是“流行的音乐”。部分“流行的音乐”只是音乐河流上泛起的泡沫,尽管它们包括多种音乐类别(比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但通常会在时间的涤荡中烟消云散。流行音乐强调节奏的日常化,和大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流行音乐有“流行”、“受欢迎”等特点,与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流行音乐一开始正是作为与“圣乐”区别的概念出现的,神所用的音乐即为“圣乐”。在提倡“乐与政通”的中国,流行音乐又具有了与政治音乐相区别的含义。流行音乐没有复杂的和声,却有无与伦比的节奏和音色;它没有庞大的结构,却有丰富的体裁和内容;它不是“黄钟大吕”,隐含了普通人从柔情到狂放、从卑微到孤傲的情怀……它不拘一格,崇尚自由,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也能神采飞扬,它和你我同呼吸,它与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并代表了音乐在某个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

流行音乐早已融入世界文化的进程之中,某种程度上还引领了这种进程。它绝不止于娱乐,民权、反抗、慈善、外交、产业、艺术、体育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我们听到过往的流行音乐,就一定会和那一段风起云涌的激情岁月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长大成人之后,也总是会想起成长的青葱岁月中陪伴我们的某首流行音乐作品。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626/697.html



上一篇:南南移民如何承载新型全球化
下一篇:地方高校来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