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黑龙江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然,我们也看到,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异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单位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流行音乐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与同学朋友的聚会

当然,我们也看到,流行音乐已经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异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单位组织的文艺活动中,流行音乐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与同学朋友的聚会中,KTV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在黑龙江大学生音乐社团中,流行音乐也通常得到最多的欢迎。我们不妨这么来总结:流行音乐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一种文化素养;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展示生命的途径;不仅是一种超越性的生活方式,也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具有实用价值。审美对象和具体的音乐实例结合起来,多点开花,最终汇成一幅完整的流行音乐魅力图。

古典音乐作曲家陈钢先生说,流行音乐是先进文化;流行音乐制作人陈小奇说,中国流行音乐促进了公民文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不是“流行的音乐”,而是有自己的发展渊源和深刻内涵;流行音乐没那么简单,而是有自己复杂的节奏与和声;流行音乐并不粗俗,而是有自己的规范和理想;流行音乐并不低人一等,而是有不同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审美特质。

流行音乐把现代人久违的现场与即兴还给了我们,流行音乐用动态的节奏契合这个后工业时代,流行音乐注重个人感受、个性创造、多元并蓄……流行音乐广受欢迎,再不容我们忽视,流行音乐意味深长,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发掘。当黑龙江大学生有了更高的鉴赏能力,那么一定会推动整个黑龙江省大众流行音乐素养的提升,一定会带来更健康、可持续的文化生态。

三、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和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流行音乐大多规模不大,和声也不复杂,所以曲式分析、和声分析并不十分繁难;流行音乐多彰显个人意识,但对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关注也不可或缺。除了要关注其旋律、音色、和声、织体、乐器、乐队、创作者、社会背景等之外,同时还要掌握以下原则:

(一)要注意流行音乐的节奏

流行音乐的节奏是流行音乐欣赏的核心。流行音乐风格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即是节奏。流行音乐较其他音乐更为动感,多用低音节奏乐器。流行音乐节奏类型多样,并和经典乐理讲述的节奏规律不同,几种节奏还可以同时进行,形成复杂的节奏对位……这就需要我们注意:流行音乐不仅需要用耳朵、心灵来听,还需要用身体来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阐明这一点,而且需要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一起来感受节奏、表现节奏(打出各类音乐的核心节奏,在欣赏音乐时打拍子或者摇摆身体,演唱演奏流行音乐时摇摆身体),使课堂不再是欣赏的课堂而是参与的课堂。

(二)要注意流行音乐的语气

流行音乐的情感真挚,而情感在流行音乐中多通过语气来表现。在演唱流行音乐时,要重视语气,音高可以变,而语气不能少。流行音乐中很多独具魅力的音调,都是语气在某种节奏类型上的夸张表现形式。

(三)要注意流行音乐的即兴

流行音乐是兴之所至的流露,不拘一格,不能僵化。流行音乐注重表演者内心的变化、注重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总之,流行音乐注重现场、注重即兴。不同的人表演同一首作品,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表演同一首作品,都可以只是“大致相同”。遗憾的是,我们提供的乐谱和音频视频只是一次性记录,只能“完全相同”。

(四)要注意流行音乐的现场互动

音乐欣赏要尽可能去现场,流行音乐更是如此。流行音乐的现场互动更为多样,包括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互动(歌唱者跟着伴奏碟带真唱,也有损于流行音乐的魅力)、表演者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与观众的互动等。流行音乐不像古典音乐那样高不可攀,更注重观众的参与。如此一来,即便是鉴赏课,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与唱、奏、演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流行音乐的魅力。

(五)要注意流行音乐的人文性

流行音乐中大部分都是歌曲,有歌词内容的加入,如鲍勃·迪伦的《像一块滚石》、平克·弗洛伊德的《墙》等,因而流行音乐展现了较高的文学水平。流行音乐注重自我独立、不羁奔放,其音乐节奏多样、音色丰富、表现形式自然真挚,堪称所有音乐形式中最为自由的形式。

四、结语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具有极为特殊的魅力;而在所有音乐形式中,流行音乐和现代大学生尤为亲近。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流行音乐这种具有青年文化代表性质的艺术形式在黑龙江各高校教育中并不能获得认同与发展,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落寞显而易见。在流行音乐占据主流市场的今天,提高黑龙江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迫在眉睫。不可否认,低俗歌曲也层出不穷,容易对青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培育流行音乐人才,提升学生鉴别音乐的能力,不盲从、不跟风,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感受音乐、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更艺术地表现音乐。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626/697.html



上一篇:南南移民如何承载新型全球化
下一篇:地方高校来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