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学校德育现状及其对策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传道”即“德育”应该摆在教学教育工作的首位。教育家高振东曾经说过:“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传道”即“德育”应该摆在教学教育工作的首位。教育家高振东曾经说过:“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就是腐化堕落的催化剂;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教育应教德为先,如果没有德育为教学工作作铺垫,一切的教育都是妄谈。

一、全封闭学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1.学校德育方法流于形式,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学校只以教学为中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成功,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

德育过于形式化和强制化。在德育过程中,只是表面做做功夫,没有深入探讨,到底怎样将德育内容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老师只是注重把“背诵”作为德育的主要手段。让学生背诵《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缺乏一个德育的实践过程。或者学校的坚持力度不够,刚开始时风风火火,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了了之。

现在人们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这就给德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果脱离社会现象一味灌输各种空洞的德育,德育的目标只停留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宏观层面上,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用说配合学校的教育了。

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感恩教育演讲,学生们看得热泪盈眶。可观看结束后,学校阶梯教室里面垃圾遍地。又如学校组织学生为地震灾区捐款,却煽动学生看谁捐的“红牛”(百元钞票)最多。最后学校把他们被评为优等生,让学生对其敬仰——这无疑是德育的极大讽刺。

2.家庭德育认识不到位,德育意识淡薄

在全封闭寄宿学校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多为外出打工一族。他们的家长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把孩子送到全封闭寄宿学校就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算困难。而由于工作原因,父母常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为了弥补爱的缺失,这些家长多会在物质上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虽然不在身边,学生依然过着“钱来伸手”的生活。家长们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吃好穿好,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考试不理想,多数家长只知道对学生一顿批评,而没有冷静下来分析其中原因,更不清楚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同时,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过于封建化:孩子犯错时,他们用棍棒教育;孩子叛逆时,他们用棍棒教育;孩子甚至做得好时,他们依然用棍棒教育。他们自己却不明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的道理。

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德育,他们认为德育是学校的责任,自己主要负责解决孩子的物质需求便可。有些家长面对学校向他们反映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他们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很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甚者,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做人要老实”“路见不平要出手相助”等德育过于迂腐,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与学校背道而驰。这样便使学生接受德育的误区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3.社会不良的文化环境影响德育的开展

社会是学生德育的一所无形的学校。社会的文化环境无形中影响到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学校的德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学校周围的网吧,为了牟取暴利任由未成年人在电脑旁沉溺网络游戏。一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赌博酗酒,抢劫强奸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严重颠覆了他们的道德观。

二、全封闭学校德育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德育效率的最大化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相互默契配合的结果。学校教育是学生德育教学的主要战营。特别是全封闭寄宿学校,学生普遍一个月左右才离开学校一次。这期间学校应该举办各种德育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去。比如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懂得在活动中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在生活学习中,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才是最大的进步。

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所以父母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孩子树立好榜样。在全封闭寄宿学校,学生回到家里如果父母没有配合学校的教育,那就会产生“学校筑墙,父母拆墙”的恶性循环后果。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730/753.html



上一篇:音乐素养背景下社会儿童钢琴启蒙以体态律动教
下一篇: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评析及教学建议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