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汉译名著40年出版近850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四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应妮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四十周年座谈会暨第二十辑专家论证会22日在商务印书馆举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四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应妮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应妮)《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四十周年座谈会暨第二十辑专家论证会22日在商务印书馆举办。记者获悉,该丛书已出版19辑,即将达到850种的规模,堪称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

198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正式开始出版,丛书收录的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学术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为中国读书界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是改革开放在学术出版和思想文化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标志。201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之际推出的纪念版珍藏本和分科本,先后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展览”中,作为主题书墙整体陈列展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自信。该丛书已出版19辑,即将达到850种的规模,堪称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学术翻译工程。

有着“彩虹墙”美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印书馆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表示,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界的一面旗帜,不仅源于其悠久历史,更在于出版的各类书籍的影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影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学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随着我们迈入新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日益重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无论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还是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黄志坚说,四十年来,“汉译名著”像一道彩虹,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我国学术界了解世界学术发展史的通道。在“汉译名著”的编辑过程当中,商务印书馆始终坚持以国家标准组织出版工作,广邀学术专家和资深译者深入参与书目的选定与翻译,保证了选目的经典性和译文的高品质。汉译名著在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上,都称得上是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标杆,相信汉译名著必将在新时代展现新的价值,发挥新的作用,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新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在致辞中表示,汉译名著既汇聚了几代学人的心血,也滋养了几代国人的阅读生活,被誉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出版名著是商务印书馆的命脉,学术出版是商务印书馆的核心方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汉译名著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选题和出版规划,始终紧紧跟随,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提供学术借鉴和理论滋养。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商务印书馆是一所读不完的“大学”,是中国读书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大学校,是几代学人的精神家园。商务印书馆在我国出版史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百多年前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时期,就确立了译介西方名著的学术出版传统,培育了深厚的爱国情怀。改革开放后,无数学人又从阅读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开启学术训练和理论学习之路,很多从商务的读者变为译者、作者,“汉译名著”的出版坚持编选名家名作、名家名译、精编精校,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文明、促进大学教育、建设学科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汉译名著的出版品种不断丰富,也反映出中国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触角在各学术领域中的拓展和加深,体现出中国学术界站在本土立场上对世界文明领域的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的近50位学者专家参加座谈会和汉译名著第二十辑专家论证会。(完)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zonghexinwen/2021/0523/649.html



上一篇:文科生太多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社科评论:文
下一篇:从百年党史中谋现代化新路 ?全国社科学术研讨会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