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黑龙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片区实践教学的

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黑龙江省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其中,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播,耳熟能详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

黑龙江省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其中,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播,耳熟能详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其重要的“精神标识”和“典型代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凝聚民族力量、发挥资政育人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优质资源和素材。

一、黑龙江片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

黑龙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本土文化,它深深扎根于黑土地,经过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被凝练与萃取,形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征的边疆文化。黑龙江人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和积淀下的遗址遗迹、实物、图片、影像、日记信件、回忆录、图书报刊等宝贵资料和史料,以及形成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家书、红色歌曲等,不仅是黑龙江人的红色记忆,也是黑龙江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的依托平台。按照就近原则,从地域上可以将之划分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几个片区,每一片区都拥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深邃内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片区实践教学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

1.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形成了地域上相连的一条直线,也是黑龙江省在发展建设中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带,其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是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几个城市。其中,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中心所在,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代表性的红色场馆有东北烈士纪念馆、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萧红故居纪念馆等,还有为纪念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等人修建的纪念地。大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有由油田开发建设形成的纪念地和纪念馆,主要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汇聚成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和以“爱国主义、忘我拼搏、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铁人精神等。目前,大庆拥有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和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的“黑龙江省学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这两处研修基地已经建设成为全国各地思政课教师研修,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齐齐哈尔市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一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十余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牡丹江-佳木斯-伊春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牡丹江、佳木斯和伊春等地是黑龙江省西南部自成一线的三个城市,各自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其中牡丹江拥有以东北抗联纪念馆为代表的展现抗联战士英勇抗战英雄事迹及由此形成的伟大抗联精神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也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见证。此外,牡丹江还有为纪念黑龙江最早的共产党员,革命家马骏烈士而修建的马骏烈士纪念馆,纪念以冷云为代表的八女投江纪念馆和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园,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和烈士纪念碑,其中牡丹江的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是其代表。伊春红色资源主要有中共北满省委旧址和伊春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抗联战斗遗址老钱柜、中共北满省委旧址、伊春烈士陵园和马永顺纪念馆等景点作为开发重点。佳木斯市号称“东北小延安”,拥有佳木斯市烈士纪念塔、东北抗联战绩纪念塔等红色资源。

3.黑河-大兴安岭片区红色文化资源

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被授予“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黑河市瑷珲镇拥有黑河知青博物馆、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黑河好八连”被驻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北疆铁门栓”,锻造和培育了“忠诚使命戍边关、科学建连谋发展”的“黑河好八连”精神。大兴安岭地区红色资源以呼玛烈士纪念塔、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和第三支队烈士纪念碑为核心,已经成为国家级养生旅游度假区。

文章来源:《黑龙江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hljshkx.cn/qikandaodu/2021/0626/700.html



上一篇:黑龙江鱼王入陕记上
下一篇:黑龙江地区博物馆数字化革命的有效途径探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投稿 | 黑龙江社会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社会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